Ticmirror

2016 - 2017 @ MOBVOI

Ticmirror 是一款智能后视镜产品,内嵌出门问问自研的基于 Android 的 Ticauto 系统和语音交互技术。内置高德地图,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考拉FM等满足车内场景核心需求的应用。

“开车”一直被认为是语音技术落地的绝佳场景,以语音技术为根基的出门问问希望通过这款产品,进入汽车市场。2016年9月,我加入了刚刚开始的 Ticmirror 项目,负责用户体验设计。2017年4月,出门问问凭借这款产品,达成了与大众集团的战略合作,并共同成立了专注车载智能化软件开发的合资子公司问众智能。

车载软件体验现状

一直以来,车载软件的体验都不让人满意。现在正在路上跑着的车,原本搭载的系统的使用体验大致是这样的:

  • 导航方面:软件体验差,更新慢,更新不方便。
  • 大部分人通过USB和蓝牙连手机,使用手机的导航和音频娱乐。
  • 不能联网
  • 车上即便有语音功能也几乎被遗忘。

大部分人都会在车上装一个手机支架

过去的差体验,留给了汽车行业很大的改善空间,在移动互联网的反推之下,近几年也诞生了像斑马、Tesla这样比较优秀的联网智能车载软件系统。而早在这些新车诞生之前,手机早已悄无声息的迅速占领了车内的软件使用习惯,这让很多提供后装娱乐系统的产品渐渐失去了机会。手机太好用,让人找不到理由加装什么额外的娱乐系统在车上。

另一方面,随着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的发展,手机操作系统已经开始向车载前装渗透,很多大车厂已经开始拥抱这些好的体验。作为用户,我相信这应该是一种趋势。因为理论上好的体验是,无论在什么终端上,用户常用的服务应该是无障碍互联互通的,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手机是实现这一体验的唯一枢纽。汽车的联网智能化的时代早就到来了,只不过将它带来的是智能手机,而不是车载软件的智能化。

智能后视镜的一丝机会

在中国,几乎每辆车都要装行车记录仪。不知道是法规的规定,还是市场的默契,还是出于设计的考虑,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车在出厂时是不装配行车记录仪的。网络上也没有对这个问题有特别合理的解释。总体成本,售后维护成本,法律法规缺失,都是可能的原因。这给了很多有技术实力并渴望进入车载软件开发领域的公司一丝机会。后视镜形态的行车记录仪产品,是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一个品类,而 Ticmirror 就是在此基础上,集成了智能联网系统和语音交互技术。

这个形态的优点是:

  • 可以“私带”更强大的硬件配置、软件系统和更大的屏幕,也就给软件体验提供了无限空间。
  • 替换掉原来的后视镜,有机会去掉车内额外的布线,也让车内没有额外的挂窗设备,干净整洁,治疗强迫症。

缺点也很明显:

  • 会牺牲掉一部分后视范围和清晰度,安全性有所降低;
  • 后视镜的位置不太适合触屏交互,手臂要抬起来进行操作;
  • 如果想要车内完全没有多余走线和多余的挂窗设备,需要专业的安装,可能会牺牲掉原车后视镜的功能;
  • 除了行车记录功能外,其他体验都跟手机重合度较高。

整体交互结构

Ticmirror UI Overall
  1. 横向卡片式的应用列表。在车上更需要快速和精准的点击,卡片对应的可点击区域很大,更好点,而横向的排列跟后视镜屏幕的自然方向完美贴合。
  2. 导航信息常驻区域。无论用户在干什么,希望他能一直能关注到导航、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早期版本,非导航状态,这里会显示一个指南针。而在之后的一次迭代中,改为非导航状态展示:时间、天气、位置。
  3. 常驻按钮:返回,语音唤醒,全局音乐控制器。硬件上有3个无图标的物理按键,对应:语音唤醒,主页,静音。
  4. 快捷方式。把对应应用的更高频的需求,降低层级,直接放在主页。
  5. 微光模式。为了尽可能的还原后视的功能,又能给用户提供一定的信息提示,我们加入了微光模式。用屏幕上一小块区域展示导航信息、正在播放、时间日期。

重新设计

而我在项目期间一直有在记录和归纳问题,思考、整理了一些设计原则,并且也尝试依据这些原则做了改进的方案。

设计原则:轻浏览,轻交互,去应用化

人们上了车之后的需求并没有在手机和电脑上那么发散、复杂、种类繁多,坐上车了,通常是已经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了。当然不排除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即便说走就走,用户的大部分车上的时间,也是在开车中度过。

不应该引导用户使用车载软件系统去干一些原本在手机上非常顺畅的事情,比如:叫外卖,订酒店,订机票,购物,玩游戏,查股票,学习,读书,记笔记等等这些需要重度交互,重度浏览的事情。因为无论是中控屏,还是后视镜,都是不可移动、距离用户的位置较远的屏幕。操作姿态、屏幕的距离,都决定了他们不适合让人与之进行过长时间的操作。而由于语音交互的局限性,用户也很难通过语音完成复杂的交互。所以,与很多手机应用的设计目标相反的是,在车上,用户在车载软件上完成一个任务时间应该尽量的短,交互步骤应该尽量的少,无论用户是否正在开车。

也正是因为车内环境有很多相对明确的需求,所以在做车内用户体验设计时,可以相对容易的挖掘出一些比较精准的“快捷方式”,让体验变得更直接和简单。在Ticmirror的设计里,在应用的卡片下方给出了一些更具体的快捷方式。这是一个值得去继续深入的方向,我暂时称之为——去应用化。我们在主页设计的常用功能的快捷方式,就符合这一原则,用户单次点击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需求。另外,语音交互,也是符合“去应用化”这一原则的,用户只要说”回家“,系统就可以直接开启导航软件、查询路线、展示回家的路况,而不需要用户手动通过触屏点击若干次。

在手机上,以应用为主要的交互入口,所有的体验,都从进入一个应用开始。车载软件系统,呈现给用户的,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大应用程序”的形态,可以更直接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横向的卡片式应用列表的问题

这个布局是一个形式感强于实际体验的设计。局限性很明显:如果随着产品迭代,应用逐渐变多,单排卡片式的效率太低了。用户可能会经历较长时间的翻阅和查找,用起来不够方便。

两种应用列表的对比

解决方案:

  • 单排卡片式的应用列表,改为双排传统式应用列表。
  • 结合上面提到的去应用化的观点,应用的列表不再作为车载软件系统的主页,把应用放置于一个统一的入口之中。
导航信息常驻区域的问题

导航信息常驻区域的设计初衷是:用户在开车时,并且在导航中,同时又要和镜子进行触屏交互,怕用户在这个时候错过导航信息。 不难发现,这个设计所描述的真实场景是多么的危险。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是在让用户 一心三用 :开车、触屏交互、关注导航。 有趣的是,我在官方的宣传照片里,找到了这下面这张图。

实际场景中的一心三用

我相信当初之所以有这么一张照片,就是为了体现导航常驻区域的价值。但这个场景图真的是越看越觉得危险,前方车辆打起了转向灯准备并线,模特的视线是在屏幕右侧的音乐应用上。如果这个时候车辆是在行驶中,司机一定比不在操作镜子的时候,更容易忽略掉前方车辆的状态。

而用户会错过导航的路口提示的原因,简单分析大致有三种:注意力的不集中、被动注意力转移、主动的注意力转移。

  • 开车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认真关注导航的提示,可能需要驾驶环节和导航软件去做优化,当然也可能是驾驶者疲劳等自身原因。
  • 注意力被动转移,就看干扰原是什么,应该解决这个干扰源的问题。
  • 而如果是主动的转移,就像这个图里所描述的场景,这时旁边的导航信息真的还会起到提示作用吗?就算起到了提示作用,前方车辆的状态要怎么提示用户呢?

这样一个初衷,却引入了不太理想的结果,这让我开始思考整体界面的结构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我对 设计原则 的反思:

  • 能干扰用户,并让用户产生多任务交互需求的事情,都是由我们来设计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避免,而不是为这样的情况提供方便。
  • 如果存在必须让用户处理的事情,应该让他以最快速度处理完,这期间的一切其他信息都是干扰。当然,这个“必须”,应该非常严格的控制。

除了上面提到的在真实场景中的问题,这个导航信息的常驻区域还带来了一些其他使用体验上的问题:

  • 导航信息常驻区域,位于应用程序区域和最左边的常驻按钮栏之间,但却跟左右两侧都没有任何信息和交互上的关联,用户的视线需要经常在左右两边“跳跃”,带来不舒服的交互体验。

  • 由于这个卡片的存在,属于应用的区域会存在两种宽度。在导航软件打开的状态,由于导航软件本身有相同的信息展示,两个“导航卡片”一起显示会重复,所以此时就需要将常驻区域去掉,导航软件会充满常驻按钮左侧的全部区域。所以这个常驻也是存在“特例”的,因为这样的设计导致通知界面、语音界面、输入法界面、系统弹窗等等很多界面都需要适配两种宽度。而在用户使用时,也会因此看到一些不顺畅的界面过渡。

两种应用程序的宽度
  • 在一次迭代中,为了避免上面提到的两个导航卡片重复的问题,导航信息常驻区域在非导航状态和导航应用开启状态会显示日期时间、天气、地理位置。一个卡片有两个完全无关的状态,并且是互斥关系,这样就给用户带来了新的困惑:为什么导航中就看不到日期和天气这样的信息了呢?

常驻导航区域互斥关系的两个状态
屏幕常驻按钮和物理按键的问题

这几个按键如何配置,是团队内部争论了很久的话题。我们曾经把所有可能的选项都列在了会议室的墙上,大家一起逐一对比,但最终大家不得不向目前这个方案妥协。这导致用户可能会时不时的去点击屏幕左上角的返回,时不时的去按物理按键的主页;在有语音唤醒词的情况下,语音唤醒又同时占用了一个屏幕按键和一个物理按键,这不仅占用了本来就很紧张的可交互资源,也给用户多了一个不必要的选择;而对声音的控制,只有最远端物理键的静音按钮。

Ticmirror 的按钮设计
  • 之所以语音按钮这么重要,是想尽可能的引导用户使用,而在现实的车内场景中,用户已经伸出手使用触屏交互了,为什么还要引导用户切换为语音交互呢?这样的交互是给用户制造麻烦,降低效率。
  • 车载环境的音量调节是很重要的,重要到方向盘控制上都会有音量加减按键。因为无论是放歌还是导航,都非常需要更直接的调节音量。而Ticmirror并没有很直接的调整音量的方式,也无法跟方向盘联动,最快的方式是从屏幕右边的状态栏向左划将快捷设置界面划出。而物理按键则只能静音/取消静音。
  • 考虑的更远一点,假如系统可以被植入到一个没有物理 Home 键的硬件上,按照目前的设计,是没有办法返回主页的。
  • 这里反映了硬件外观设计和软件体验设计之间是缺乏沟通的,交互设计相关的部分应该是双方共同完成的。

我认为物理键应该全部用来调整音量,三个物理按键分别是是音量减,音量加,静音;屏幕上的三个按键,应该是返回,home,应用列表。

Ticmirror 常驻按键 Redesign
Redesign

离开项目有一段时间了,但我一直觉得之前设计上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方案去解决。

  • 重新设计了整体的界面布局。右侧会有一个常驻的信息区域,无论系统处于什么状态,这个位置展示的信息始终不变。正在播放的媒体信息也会在常驻信息区域展示。
  • 主页不再是横向排列的应用卡片,改为对用户更有价值的地图导航、目的地推荐、行车记录小窗和拍照按键。
  • 应用列表变从界面左下方的入口进入。

对比其他设备

对比智能手表

车载设备和智能手表看起来是完全不相关的两类产品,有很多共同之处

  • 它们都无法成为“主力终端”,人们不会不带手机上车,大多数情况也不会只戴手表不带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都无法取代手机,但他们跟手机相互配合都能带来很好的体验。
  • 它们都是应该尽量不动手去交互的设备:手表屏幕小,侧重信息的快速获取,不应该有太多触屏交互;在驾车环境中,也应该尽量让手不离开方向盘。
  • 后视镜的位置跟手表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适合“一瞥即知”的位置,不适合长期注目和交互。
  • 他们都是很适合语音交互的产品形态。但比起手表,驾车场景更适合语音交互,因为握着方向盘直接说话,要比抬起手腕来对手表讲话自然的多。
对比手机
  • 我很难找到一个理由让我使用 Ticmirror 上的导航,虽然语音快速开始导航的体验很棒,但是大部分主流手机也都支持这个功能。毕竟后视镜屏幕的位置和形状都很非常规。更何况手机上有我全部的使用记录和习惯,也有更完备的功能和更好的性能。
  • 我也很难找到理由用 Ticmirror 上的音乐和听书软件,因为我常听的都在我的手机上,上车后,手机会自动连上蓝牙,我可以很快的用手机播放我最想听的。就算我耐心的重新登录了所有账号,但流量、软件体验等等问题还是会让我重新回到手机。
  • 尽管 Ticmirror 可以实现很不错的语音交互体验,而且也花了很多精力接入了主流内容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但后台服务的反馈并不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也无法形成体验闭环。跟在手机上快速准确的点两下比,无论哪家的语音助手,也都有唤不醒、误唤醒、听不懂等等的问题,现在的语音交互技术远远没有到能作为核心交互方式的程度。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 Ticmirror 一款产品的问题,所有的车载软件系统,包括最新的中控系统在内,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各大车厂,无论新的老的,都会推出自己的全新的软件系统;而手机在可以预料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影响用户对车载系统的使用,影响车内的用户体验设计。

关于车和手机,我的一些疑问

一直觉得车载软件系统跟手机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我还没长期体验过一款“联网”汽车,对我而言,换车的动力也不是十分充足,如果我没有车,现在我刚好有钱去买辆车,我可能还是会先从价位、品牌去缩小自己的范围,我不知道真正能进入我的购车范围的会不会是一辆联网汽车。因为我有太多的疑问没有得到解答。

  • 人带着手机上车,跟车本身联网,差别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车联网应该解决自动驾驶的问题,所以非智能驾驶相关的车联“网”,其实跟人带着手机上车没有本质区别。是这样吗?
  • 车机、手机会有很多功能重叠,他们是竞争关系吗?用户在车上的时间并不算长,大部分时间还在专注开车,车载软件系统为什么还要投入精力开发跟手机重叠的功能去跟手机“争抢”用户,争夺用户这部分时间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
  • 特斯拉的软件系统的关键还是联网免费,做不到这一点,很多“联网”功能就等于没做,至少我是认识根本不用车载音乐软件的荣威RX5车主。我花钱买车,还要花钱买车上的流量,这种方式明显不适用于大部分厂商和用户,那他们要如何设计“联网”体验呢?难道不应该拥抱手机?
  • 是否联网在目前/在未来会是决定用户选车的一个理由吗?一个想要的都有,性价比品牌都理想,可以很好的和手机互联,但不能插入sim卡的车,用户会因此就不买了吗?相同配置,有sim卡,但品牌价位都不理想,用户会因此购买这辆车吗?

我会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前行。